電 話:4000-721-456
聯 系 人:
手 機:
地 址: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天津街63號銀獅大廈
【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】
——(宋)陸游
臘月風和意已春,時因散策過吾鄰。
草煙漠漠柴門里,牛跡重重野水濱。
多病所須惟藥物,差科未動是閑人。
今朝佛粥交相饋,更覺江村節物新。
臘八節的介紹
臘八節,俗稱“臘八” ,即是農歷十二月初八,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、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,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。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,稱為“法寶節”,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。
臘八節的歷史
相傳,在古印度北部,即尼泊爾南部,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,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·悉達多,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、老、病、死的各種苦惱,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,并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,于是,在他29歲那年,舍棄王族的豪華生活,出家修道,學練瑜珈,苦行6年,大約在公元前525年,一天,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,徹悟成道,并創立了佛教。
臘八節的來源
自上古時代起,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(包括門神、戶神、宅神、灶神、井神)的祭祀儀式,祈求豐收和吉祥。據《禮記·郊特牲》記載,臘祭是“歲十二月,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!毕拇Q臘日為“嘉平”,商代為“清祀”,周代為“大蠟”;因在十二月舉行,故稱該月為臘月,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。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,后來佛教傳入,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。后隨佛教盛行,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,在佛教領域被稱為“法寶節”。
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。
臘八節的文化
在宮廷,皇帝、皇后、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、侍從宮女賜臘八粥,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、果等供僧侶食用。在民間,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,祭祀祖先;同時,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,饋贈親朋好友。臘八醋,傳統臘八節習俗!芭D八醋”不僅味道醇正,而且久放不壞。
臘八節的習俗
其節俗主要是熬煮、贈送、品嘗臘八粥,并舉行慶豐家實。
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,忙于殺年豬、打豆腐、膠制風魚臘肉,采購年貨,“年”的氣氛逐漸濃厚。到了唐宋,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。
臘八節的傳說
臘八節是農歷臘月(十二月)初八,起源于元末明初,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監牢里受苦時,當時正值寒天,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、大米、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。
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,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,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。
美美地享受了一頓。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,坐北朝南做了皇帝,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,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,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。
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, 窮人把它叫做“佛粥”。
臘八蒜
泡臘八蒜是北方地區的一個習俗。顧名思義,就是在臘月初八這天來泡制蒜。其實材料非常簡單,就是醋和大蒜瓣兒,做法也極其簡單,將剝皮晾干后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干凈的陶罐或玻璃罐里面,一定不要有水或者油,然后倒入醋沒過大蒜,封好蓋子后放到10-15度的地方。泡制10天左右,蒜呈翠綠色即可,并移至陰涼處儲藏,隨取隨用。
冬天經常吃臘八蒜,對人的身體是有好處的,既殺菌,還解毒。翠綠色的蒜,味道酸辣俱全,十分可口。
下一篇:知否?知否?應是.....